北航陈小武被撤职,但还有多少性骚扰事件藏在缄默之中?
近日,北航毕业生、女博士罗茜茜实名举报其博士导师陈小武长期性骚扰女学生一事,受到广泛关注。1月11日晚,北航官微通报了处理结果:已查明,陈小武存在对学生的性骚扰行为,经研究决定,撤销其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取消其教师资格。
北航对陈小武的处理,明确、迅速,堪称高校在面对性骚扰、性侵丑闻时的典范做法,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赞扬。
北航官微截图
但我们不能不看到的是,之所以举报者罗茜茜和处理方北航受到关注和赞美,正是因为能得到如此公开处分的性骚扰事件,实在是太少了。
回顾2017年的新闻,“性骚扰”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新闻词汇。“#MeToo”在社交网络上打响,全世界曝光的性骚扰事件几乎呈一种井喷状爆发的态势。在职场上,前有硅谷投资人陷入性侵丑闻风波,后有好莱坞韦恩斯坦性侵丑闻;在高校学术圈,前有南昌大学性侵女学生长达七个月之久,后有长江学者陈小武利用职务之便骚扰女学生,以及刚被曝光的外经贸大学性骚扰案件。
这些被曝光的事件,真实发生的时间绝大部分都已是很久以前。所以“喷薄而出”的背后是长年的沉默、压抑和事实上的纵容。今天这一条,我们对过去这一年的性骚扰新闻事件做一个梳理,去感受罗茜茜等“打破沉默者”们的勇敢,也窥看长期以来发声与惩治的艰难。
整理撰文 | 康春华
“#MeToo”:社交媒体上的闪电风暴
哈佛大学教授凯瑟琳A.麦金农(Catharine A. MacKinnon)在其著作中称,“直到1976年之前,都没有适当名词能够言说性骚扰这一行为,以至于社会无以形成普遍、有共识的定义。但无以名之并不等于不存在。沉默往往意味着其带来的痛苦与屈辱是无以复加的。”2017年,在性骚扰事件的曝光和行动方面,终于不是沉默的一年。
2017年10月5日,《纽约时报》报道了两位女演员柔丝·麦高恩(Rose McGowan)和艾什莉·贾德(Ashley Judd)对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性骚扰指控,报道指出韦恩斯坦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中长期骚扰多位女明星和女员工。紧接着《纽约客》发表了一篇报道,直接找到了13个受韦恩斯坦性骚扰的受害者,其中3位声称自己遭到了强奸。报道一出,立刻在好莱坞引发轩然大波,后来陆陆续续有多位女演员公开指控韦恩斯坦性侵,事件如雪崩般迅速爆发,牵扯出娱乐圈、政界和商界大佬们的性侵丑闻,并迅速演化为全球性公共事件。
《时代》周刊将2017年的年度封面人物献给以艾什莉·贾德(Ashley Judd)等五位为代表的女性——“打破沉默者”。
这件好莱坞性侵丑闻,成为年度性别事件的导火索,不仅点燃了美国社会对于娱乐行业性骚扰事件的强烈关注,更是引发一场受害者通过社交媒体主动指出有权势的性侵者的大型活动,即“韦恩斯坦效应”。女星艾什莉·贾德成为《时代》2017年度封面的人物之一。韦恩斯坦丑闻事件爆发后,她开始在推特上讲述自己遭遇性骚扰的故事,并鼓励更多有相同经历的女性勇敢说出事实。随后,女星艾莉莎·米兰诺(Alyssa Milano)接受朋友的建议,在推特上呼吁曾经被性骚扰的受害者,公开诉说自己的故事,并说加上“#MeToo”的话题。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MeToo”如同一场无法预测的闪电风暴,席卷全球80多个国家,累积近2000万的贴文。
《时代》周刊将2017年的年度封面人物献给以她们五位为代表的女性,那些通过公开诉说自身性骚扰经历而引发全社会关注的“打破沉默者”(The Silence Breakers )。周刊称,这不仅是献给那些在社交媒体上带领“#MeToo”运动的人,同时也是献给无数个女性与男性,无论是私下的行动或是公开的勇气。“这成为一个标签、一场运动、一次反思。但它起源于充满勇气的个人行动,伟大的社会变化大都如此开始”。
举报北航教授陈小武的罗茜茜,在微博上爆料时使用的是一张鲜红的“#MeToo”的背景图,她直言正是受到来自“#MeToo”的信息和激励,实名曝光此事,成为2018年中国第一位勇敢的“打破沉默者”。
可以说,在2017年下半年,经由“#MeToo”社交运动,女性个体受难的私人言说,一经由公共事件的发酵和推动,演变成一场以社交网络为发声媒介的、声势浩大的性别发声和权力反抗运动,这与上半年所曝光的性骚扰的孤立性事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17年上半年,在性骚扰和性侵害的新闻中, 最引发关注和讨论的莫过于台湾作家林奕含自杀事件。4月27日,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因16岁遭遭补习班教师性侵,长期被创伤后应激综合症折磨而选择自杀。在自杀前八天,她拍下视频,向读者自我解说其作品《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国中时代性侵事件对这一生的影响、性侵事件与文学书写的诡辩关系。她死后,无数人都试图询问“是谁杀死了林奕含”?在诸多可能的答案中,那一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可能会是最符合她生命历程的注脚。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作者: 林奕含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年1月
房思琪式对于性骚扰和性侵害的书写,记录的是女性个体生命和灵魂遭受性侵犯的震荡后可能的模样,她为无数个有着相同经历的女性,留下了真实而残酷的心灵史,却也在沉默之后,留下了让人惋惜、激愤的悲剧结局。
校园性骚扰:对“强制沉默”的集体发声
2017年,“校园性骚扰”是微博热搜词,也是社会新闻的高频词。不透明的权力经常靠强制沉默来维持,而集体沉默无一例外都是在默认强权的合理性,也是在这一年,高校中许多受害者选择不再服膺于这种“集体沉默”中,她们依据各种各样的证据和事实,通过网络渠道发声,控诉施害者的恶劣行径,呼吁更多人关注女性群体的性别安全。
2018年的第一天,署名为罗茜茜的旅美博士在微博实名举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陈小武。罗茜茜称,12年前在北航读博期间,曾被自己的副导师陈小武性骚扰,并且同一实验室的很多女生都受到陈小武的性骚扰。当晚7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已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工作组,迅速开展调查核实。十天之后,1月11日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方微博就此事发布调查处理通报,通报中称“经研究决定,撤销陈小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取消其教师资格。”
1月1日,罗茜茜在微博上的实名举报。
与北航的快速反应、迅速调查取证以及公开宣布结果这样令人拍手称快的行动有所不同,距爆料至今已过去半年时间的“北影阿廖沙事件”,至今没有官方回应处理结果,事件就这样不了了之,不少人为之唏嘘。2017年5月10日凌晨两点五十八分,微博ID为@宋×××AM的网友发了一条微博,称其好友阿廖沙在北京电影学院就读期间被班主任的父亲性骚扰和侵犯,此微博一爆料,经由大量转发,迅速成为热门头条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尔后,一个声称为阿廖沙的学弟(微博ID为”北电侯亮平”)随之连发数条微博举报北影教授私吞经费、敲诈学生、男女关系混乱。
迫于舆情压力,北京电影学院做出了回应,表态要高度重视此事,并将依法处理。6月11日,央视新闻直播间以《“北电学生”举报教授事件:北京电影学院称责成纪检等调查》为题对事件进行报道。6月12日,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发文《北电侯亮平?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让子弹飞一会儿》,呼吁“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坏人”。历经双方各执一词的论辩,此事件舆情有反转趋势,但最后也并没有明确的回应和调查结果。
与此不同,2017年年底爆发的南昌大学性侵案,证据确凿,性质恶劣,案件调查过程中披露的各种细节,暴露出高校学术体系中的权力不平等,导师所拥有的“无冕之权”往往成为性骚扰和侵害女学生的利刃。事件的揭露肇始于2017年12月19日,网友“@喝咖啡的猫11”连续发微博曝光南昌大学国学院两位毕业女生小柔和小林(化名)曾遭副院长周某猥亵、性侵。其中小柔遭侵犯时间甚至持续7个月之久,导致小柔有严重的创伤应激反应,多次试图轻生,经过心理辅导师治疗,才有所好转。小柔与其同学小林先向南昌大学国学院院长程某举报,然而程某在了解整个时间之后要求其估计学院名誉,停止举报,并当做什么都没发生。小柔与小林转而向南昌警方报案。12月20日,南昌大学官微做出职位调整决定:免去程某国学院长职务、免去周某国学研究院副院长职务,暂停周某一切教学科研工作。
2017年年底被揭发的南昌大学性侵案及处理结果。
性骚扰在学术领域内通常被定义为“在不平等权力关系中强加于人的性要求”。2004年至今的十多年里,媒体公开报道过的高校性骚扰事件起码有十四起,这些案件均发生在高校大学校园之中。从2004年的厦大吴春明性侵案,再到眼下风波正起的对外经贸大学性侵案,都并非孤立的情感事件,而具有模式化的倾向。高校性骚扰往往成为在较长时间段内的反复性动作。因为其中权力扭结微观而复杂,因此不少案件都查无后续,得不到充分的查证而无法惩恶扬善。
因大学相对封闭的人事环境和高校学术权力结构的制约,身为女学生的被害者往往因为胆怯、担心毕业问题和名誉问题,面对性骚扰时选择缄默不言。学者李军在《学术性骚扰的共犯性结构:学术权力、组织氛围与性别歧视》中称:“学生因其在学业、生活、经济来源和职业生涯等方面对教授评判权力的严重依赖,教师对个人权力的策略性运用,师生之前社会经验和性经验的差距,导致学生难以反抗和举报性骚扰。”
韩国电影《熔炉》与《素媛》海报。
2017年4月,广州性别教育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学在校和毕业生遭遇性骚扰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69.3%的受访者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性骚扰,其中女性又占到75%。此外超过五成的性骚扰发生在校外公共场所,而超过四成性骚扰发生在校内公共场所。2016年北师大本科生康宸玮在其性骚扰调查报告《沉默的铁狮—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性骚扰调查纪实报告》一文中,也绘制出了性骚扰高发的校园地图。
中国高校性骚扰事件在2017年下半年呈现出高频爆发的态势,这暴露出中国高校生态中性别权力关系的不平等问题露出了显性的征兆,高校性骚扰的处理和防治,依然任重而道远。
职场性骚扰:对行业性歧视“Say NO”
Uber公司前工程师苏珊·福勒(Susan Fowler),作为《时代》2017年年度人物封面的五位女性面孔之一,因大胆说出自己在职场中被性骚扰的经历而引发“硅谷科技圈”震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017年2月,已经离职的苏珊·福勒在博客撰写长文,系统披露该公司内部的性别歧视和性骚扰“毒文化”,长文中称自己在工作期间遭到一位技术主管的性骚扰,她抗拒并举报之后,调换到其他工作组,却因为举报一事遭到报复,难以升迁,同时丧失了外出学习机会,最终被迫辞职。文章爆出后,Uber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之前侮辱女性的不当言论也被再次曝出,公司形象坠入谷底。
Uber公司前工程师苏珊·福勒(Susan Fowler)。
苏珊不是强烈控诉职场性歧视和性骚扰的第一人,也并非最后一个,但她适时的公开诉说和谴责,引发媒体的聚焦,最终让硅谷性骚扰丑闻从“行业潜规则”变成公众关注的社会事件,引发人们关注、反思在一些有着高密度男性存在的行业之中,女性所遭受的更加艰难的职场困境。“我深深记得那种无力感,好像连政府都不再关注女性”,苏珊后来在采访中回忆说。
在 Uber公司深陷丑闻后不久,CNN、《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出其他硅谷天使投资人、创始人性骚扰员工和异性合伙人的新闻。经过舆论的大爆发,这些人最终不得不辞去职务。身为硅谷丑闻事件的主角之一、“500 Startups”的创始人麦克卢尔(Dave McClure)针对性侵事件发表了一篇题为《我是混蛋,我很抱歉》的道歉文章,文章中承认自己多次通过“不当”方式追求女性:“我在与工作相关的环境中追求过多名女性,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我导致人们陷入妥协和不恰当的环境,还曾自私地利用这些环境”。
两年前,一项针对200名在硅谷工作十年以上的女员工的调查报告显示,90%的受访者表示,在公司活动或行业会议上目睹过性骚扰事件;60%的人表示,自己成了上司骚扰的目标;60%的人表示,举报遭到性骚扰后,对处理结果不满意;还有1/3的人担心自己在工作中的人身安全。
就中国而言,关于职场性骚扰的调查近几年相当少见。有多少事件被遮蔽可能难以说清,但我们看得到的是,性别问题还凸显为一种在女性在职场表现和晋升通道上的焦虑。智联招聘发布《2017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访者中,59%的男性在两年内完成个人职业生涯的首次晋升,女性能够做到的比例低于男性10个百分点。报告指出,在获得晋升的时间成本上,女性投入了更多的时间,然而获得晋升机会的可能性却更小。这跟中国男性传统的家庭观有所关系。在中国男性的逻辑中,女性的价值更体现在家庭伦理关系之中,女性的职业潜力和上升潜力被低估,因此职场可发挥的空间就更窄化了。
在保护女性自身、推动性别平等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文中涉及事件整理自公开新闻报道及当事人微博等内容。整理撰文:康春华;编辑:小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